close

中評社特約作者、輔英科技大學教授蘇嘉宏30日發表專文指出,兩岸和平協定的取向,一些台灣觀點: 

一、兩岸和平協議的當事人 

 1992年11月,海基會與海協會達成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共識,或者說是雙方藉由口頭協商擱置爭議(各自不表述)默契,兩岸兩會隨即於翌年在新加坡舉行辜汪會談;九二共識是一開始是陸委會主委蘇起博士在2000年4月28日提出的,進一步將爭議模糊化處理,雖是有意在政黨輪替以後開一條路給新的執政黨走,但扁政府、民進黨不管過去上台或現在又一次下台從未接受,但卻始終是中國國民黨在野時期與執政時期始終不變的兩岸關係政策。2008年5月,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停頓超過八年的兩岸關係立即復甦,兩岸兩會旋即在九二共識基礎上重新恢復中斷十餘年的接觸與協商,兩岸關係取得突破性進展,要直航有直航,要ECFA有ECFA,8次會談,簽署18項協議,碩果累累。 

 最近,中共十八大人事確定之後,馬英九以中國國民黨主席的身分主動電賀習近平出任總書記的電文中再次提到九二共識(馬致電提到:台海兩岸在貴我兩黨堅持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共同努力,業已達到六十年來空前的和平穩定。)但是,習近平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的回覆中,雖然確立黨對黨模式,卻不再對九二共識加以著墨,是否為單純的掛一漏萬?尤其是,回覆的抬頭另以台北兩字冠於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馬英九主席之上,有待了解如此安排的深意。另外,雙方致電或回覆均肯定兩岸關係繼續和平發展的主軸不變,但馬英九的致電中提到具體項目兩岸雙方互設機構這一個重大事務上,習近平的回覆中也沒有針對性的回應。 

 台灣方面一直很關注九二共識與一中各表的必要連結,非常重視2008年3月26日胡錦濤與美國總統布什通電話時對於一中各表的新華社英文電訊稿。[1]兩岸關係不會是兩岸的任何一方單方面的、片面的自己的決定,所以,並不存在類似給台灣一個政治定位的說法,而是兩岸雙方必須同時給雙方‘簽約當事人’一個簽訂政治框架、和平協定自已與對方都能夠接受的適當身分,說到頭這份協定是誰跟誰簽的,根本不可能迴避。在台灣這一方而言,想要經由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以黨對黨的方式簽訂兩岸和平協定是不可能被早已習於脫內戰化格局、黨政分離的民主政治體系所接受的,兩岸關係不會只是兩岸的兩個政黨之間的關係;在大陸這一方而言,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名義來簽,應該會被解讀為兩個中國、甚至是兩國論,與北京堅持的一個中國原則有所乖隔,從過去以來的觀察中可以知道,很難期待這種說法能被北京所接受。 

 如何解決這個困境?這也就是今日德國統一以前的兩德模式始終在台灣和部分中國大陸政學界被反覆提及的根本原因。馬英九主張九二共識,一中各表[2],國民黨高層所認定的九二共識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也不被北京所接納的話,北京死守的一中原則在過去二十年或更長的時間,經由實踐檢驗不能解決問題,或是在新人新政之際,或有提出新意之可能? 
 
二、兩岸和平協議的內容取向:停戰協定vs.CBMs

 (一)台灣對兩岸關係界定:停戰協定與德國模式兩種可能選項 

 過去,李登輝接受德國之聲的訪問說,除了兩岸關係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也就是被大家所通稱、簡稱的兩國論,當時這個關於兩國論研究的幕僚作業據說就是由蔡英文主導的。有人說,蔡英文主持的這項研究計劃是以李登輝交辦委託學者進行研究的,兩國論其實是屬於一項不知名研究計劃的一部分,主持人就是蔡英文,將許多關於兩國論的負債全拋給蔡英文一人去揹似乎也未必公允。根據了解,這個研究計劃總金額也不是很多,下面還有好幾個分項計劃;兩岸關係的分項計劃撰稿人是一位後來出仕的台灣法學界重要學者,其他還有幾位獨派、泛綠學者專家參與撰寫的類似台灣的國際空間這種主題的其他分項計劃。 

 在前述分項計劃撰稿人的留德學術背景下,其實兩國論就是試圖要用最終走向統一的兩德模式理解、處理兩岸關係,而側重在統一以前的兩德互動模式的研究,推測李登輝當時是接受德國媒體訪問,所以用德國人比較能了解的德國模式來詮釋他自己的兩岸關係路線。台灣後來關於兩德模式的討論文章很多,後來還有更多的歐盟模式,這些有相當內涵的論述大抵都與台灣學者專家的國外留學背景有關。東德與西德、前蘇聯與烏克蘭、白俄羅斯同時都是聯合國的會員國,李登輝所關注之重點應該是以此模式主張台灣重返國際社會、加入國際組織等等。 

 也有人說,在此之前,李登輝也曾經交辦,委託中外著名的國際法學家丘宏達教授主持一項研究計劃,據說具體金額比前述者還多一些,參與的也都是一些非常著名的台灣學者專家,但立場上可能因為兩位主事者政治色彩不同,據說後者的參與者比較傾向傳統的觀點。丘宏達教授主張的大意是,兩岸應該先簽署停戰協定,兩岸簽署停戰協定就是要解決國共內戰這個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也就是將兩岸關係界定在國共內戰的歷史格局與一中框架之下,而國共內戰當時就是在中華民國的這一個一中框架,如此一來,雖確立了一個中國的原則,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國。馬英九的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的提法,似乎也與之有一些觀點上的相承脈絡。[3]但是,果若同時也將兩岸各自表述其一個中國的內容具體文字化於兩岸和平協定,中國大陸可能不免還是有相互承認的疑慮。 

 李登輝時代有意識地對台灣分散在統獨政治光譜上的各家之言,藉由釋放行政資源予以蒐羅,以供善變的自己施政時用為選項。馬英九以湖南驢子脾氣堅抝主張的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有丘宏達教授的脈絡傳承,更有他始終如一的民族氣節、遠大願景。蔡英文今日則是更加遠離兩國論向深綠傾斜,改用一些政治瓊瑤式的詞彙包裝她的台獨路線,她的十年政綱未經民進黨黨內民主程序取得黨綱或其他規範性地位,敗選後於今安在?蔡英文的十年政綱不能迴避關於兩岸關係的論述,但蔡英文的只以其一貫曖昧、模糊的政治瓊瑤風格來遁避,加上民進黨不能離開台灣前途決議文,蔡英文至今尚未經過任何黨內民主程序議定的十年政綱,不會具有任何黨內規範層次的意義,她的學者幕僚、公關公司更不能自行決定一個黨的政治方向。不論如何,馬蔡兩者表達的兩岸關係論述同時都顯露了一種焦慮:如果兩岸是兩個企業之間的競爭,台灣就一直是在努力逃脫被併購的命運!中國崛起以後,中國大陸許多方面在一個中國原則下,經由官僚體系僵硬而強勢作為,加深了台灣的焦慮,這種焦慮不僅存在於朝野政黨而已,也長期普遍的存在於台灣的民間社會。

 (二)脫內戰化格局下的務實致力於信心建立 

 將兩岸關係界定為國共內戰這一段歷史所遺留下來的問題,必須弄清楚國共內戰還是發生在中華民國時代,1949年以後中國共產黨在軍事上取得勝利之後,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選擇並不是留在一個中華民國內部進行政權移轉,用今天的說法是非和平的政黨輪替,而是選擇走向建國大業的國家繼承,中國共產黨另行建立一個全新的、以黨領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以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從此以後,兩岸關係就是辛亥革命以後建立,至今仍存續於台灣地區的中華民國和國共內戰以後在大陸地區新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關係,這一種分裂分治的兩岸關係還遭到長達半個世紀以上冷戰時期的美蘇兩強對立、二元爭霸的國際體系所鞏固。 

 如果當年中國共產黨沒有走向建國大業,就不會還有今天仍存在於台灣的中華民國,充其量只會有一個中華民國內部的不服從中央號令的由強人、土司、政黨或軍閥割據的地方政權而已。但是,俱往矣,往事只能如煙!歷史不能回溯,解決兩岸關係必須仍要由當代兩岸中國人的智慧針對目前的現實現狀先行加以維持,也就是說中華民國這個現狀不能再往任何可能危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獨立方向任意傾斜,然後再藉由擱置爭議、求同存異等多方面的努力形成互信共識,並朝向化獨漸統共創雙贏目標邁進。 

 所以,思路上必須跳脫試圖回到歷史過去予以釐清的固定套路(停戰協定),應該改為面向未來建立多元互信機制、框架(CBMs)的設計與發展,作為兩岸制度化交往的努力目標。可能在馬英九的思路中,截至目前為止兩岸兩會多年來所有達成的協議、共識,都可以被視為多元互信機制、框架(CBMs)的一部分,不僅只是將之定位為軍事層面的互信機制而已,在選舉與務實的考量下,多做少說,悶聲成大業,而目前列在第一順位的、亟待實現的重大事務是兩岸雙方互設機構。 

 兩岸雙方各有各自的內部問題,在台灣內部建立一個中華民國的朝野共識還有待努力,在民進黨內一中各表或換個說法憲法各表至今都還要面對嘈雜不堪的辱罵、批判,台灣的民間社會沒有甚麼問題,關鍵是在政黨惡鬥。未來,台灣不斷發生政黨輪替是個不能逆轉的政治現實,兩岸關係也不是國民黨一個政黨所能包辦,共產黨到頭來還是要跟民進黨面對面互動、交流的。兩岸關係不只是國共關係,也必須發展民共關係;但是,對主張統一的共產黨而言,其實統一可以理解為就是共產黨不違背一國兩制下的在台灣某種間接型式的執政。準此,還不如跳過缺乏政治誠信的民進黨,直接面向台灣人民爭取選票(支持)。蔡英文的十年政綱是一個否認九二共識,沒有九二共識這一個基礎,蔡英文或民進黨不能否認九二共識,卻又要享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紅利片面想要切割、脫鉤,談何容易?兩岸缺乏互信基礎會影響兩岸關係的高層政治合作與產業經濟分工;所以,九二共識的內容和兩岸三黨的接受度,將會決定是否鑄為兩岸和平協定的核心。

 其他可以是多元互信機制或框架內容者,例如:提高雙方人事更迭的透明度,增加政策長期穩定性的互信。台灣方面最不確定的就是選舉結果決定的政黨輪替,其後的改朝換代、政學交流等等其實只是跟著變動的邊陲現象。中國大陸方面,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人數,新任總書記首任為7席,第二任有培植新人之需要增列兩席為9席,此一先例將來7-9-7-9極有可能成為慣例;又關於胡錦濤裸退與否之猜測,十八大之前、之際,吸引海內外極度關注,但從事前各軍區高階人事大幅度更新即可看出端倪,凡此種種中國大陸政學界視之為稀鬆平常的人事異動不成文法,台灣卻往往對此摸不著頭緒。由於人事­­­─政策的關聯性不容輕忽,兩岸涉及雙方關係部門人事與政策的透明度可以經由一些具體安排增加互信,免於媒體自行揣測、有心人製造謠言的負面後果。 

 在兩岸關係方面,民進黨有一種出口轉內銷的固定手法。也就是先操作達賴喇嘛訪台、熱比婭女士紀錄片、共軍蘇愷戰機飛越台海中線等類似議題,挑撥兩岸關係,然後藉由此一議題突襲式地攻擊馬英九、國民黨親中賣台、不敢質疑北京。消息來源不名的媒體謠言一起,緊接著民進黨就會以這則消息轉而攻擊馬政府面對北京是個賣台者、膽小鬼等等,無法期待台灣的在野黨與媒體為國家利益多擔負一些使命與責任,幾乎每個議題都拿來政治惡鬥!值得注意的是,如何跳脫挑撥兩岸關係/質疑國民黨不敢反共、反北京這種朝野惡鬥的出口轉內銷套路,似乎也可以成為多元互信機制、框架的內容? 

三、必須先努力爭取到台灣民意的認同、支持,兩岸和平協定方能事半功倍 

 馬英九主張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或是選舉期間說過的台灣的前途由台灣兩千三百萬人依中華民國憲法所規定的程序來決定,這些說法都是為了要模糊化藍綠、統獨意識形態的界線,增加台灣內部的共識。這其中當然有選票極大化的考慮在內,國民黨喪若失了政權,肯定更加不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隨著兩岸經貿開放,大陸已成為台灣最重要的出口國,也帶動兩岸經濟成長,副總統吳敦義最近(2012年11月26日)再一次堅定地表示,這就是九二共識主張求同存異、擱置爭議的功勞。他說,雖然台灣不該把出口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風險會很大,但無論如何都要先顧好裝最多雞蛋的籃子(一百個雞蛋有四十一個放在這個籃子,這個籃子不顧好,要去顧哪一隻?),再來找尋其它穩定的市場。吳敦義細數馬政府的兩岸經貿政策,兩岸經濟近年有好的成長,主因在於能夠求同存異、擱置爭議,而這正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重大意義。[4] 

 相對於國民黨在兩岸關係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立場堅定、務實,蔡英文與民進黨否認九二共識,從未停止辱罵馬英九傾中賣台。在台灣社會全體動員的選舉過程中,朝野政黨各自代表選擇與大陸的適當距離:開放與鎖國的兩條兩岸關係政治路線,這兩條路線的鬥爭,在謝長廷去中國大陸調酒之後,圍繞在民進黨內中國事務委員會的設置、憲法各表的討論,已經進入民進黨內部各方勢力的實質對峙階段。但是,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不應該被誤解成寄希望於台灣政治奧步的祖師爺一個個人,或是寄希望於一個尚且在兩岸關係/中國事務糾纏不清的政黨。

 馬英九第一任上任之初,連胡會接著舉行,胡錦濤的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其中互信、擱置、雙贏六個字,可以說是在中國大陸過去大政方針基礎上針對新形勢所提出來的,雙方也達成許多重大成果。但是,馬英九的第二個任期和習近平的第一個任期,適逢奧巴馬的第二任期內對華政策相對可能穩定的外部環境,理當要未雨綢繆地破解政治難題,創造兩岸關係可持續發展的條件,急於求成是不對的,但是視而不見也不應該,要尋求建立和平發展的機制,要有制度性安排、框架性協議。兩岸和平協定的簽約雙方當事人如何給對方和自己都能接受的政治定位,內容取向面對現實從停戰協定、單一面向的軍事互信機制走向多元互信機制、框架,以九二共識為核心,設想藉由透明度增加的一些安排增加互信、合作,近期內應該落實兩岸互設辦事機構的這項重大事務。當然,兩岸的政黨與政黨之間的意識形態、政治價值、民主理念的行銷競爭,由於國民黨只能在台灣多做少說,民進黨在媒體議題的操控上、選票動員上等等方面遠遠勝過國民黨、共產黨的政治宣傳,民進黨主要是以人物草根特性、靈活掌握議題的脈動、控制閩南話與在地可接近利用的媒體而奏效,眼下看到的是空有執政資源無法加以盤活也是枉然。兩岸和平協定或其他政治方面的制度性安排、框架性協議,必須先努力爭取到台灣民意的認同、支持,方能事半功倍。  

注意!大學校園每日新鮮事,提供您最豐富的資訊!盡在升學進修!馬上按讚加入粉絲團 ...

http://www.facebook.com/chinatone

 

人生就是場單程旅行,勇往直前,享受路上的每個瞬間。Life is a one-way trip. Keep going forward and enjoy every single moment on the road.

【中央網路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為您打開世界的窗 的頭像
    為您打開世界的窗

    進修深造-升學考試情報站

    為您打開世界的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